您现在的位置>长春市心理医院 > 心理疾病 > 戒网瘾 >

网瘾有什么症状

时间: 2025-04-24 16:27发布来源:长春心理医院

今日坐诊专家:殷致宇吴大卫庄逢康  门诊时间:8:00—17:00(无假日医院)预约

  网瘾:吉林中山医院精神心理科的解析与应对

 
在吉林中山医院精神心理科,网瘾(网络成瘾)已被归类为一种行为成瘾障碍,其本质是大脑对即时奖励的过度依赖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失衡。网瘾不仅影响学习、工作和社交,还可能诱发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,甚至导致躯体健康损害。本文将从症状表现、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等方面,深入探讨这一现代心理疾病。
 
---
 
 一、网瘾的核心症状:失控与依赖  
 
网瘾患者的表现具有典型性,且会因年龄、网络使用偏好(如游戏、社交、短视频等)不同而有所差异。以下是网瘾的常见症状:  
 
 1. 行为失控  
- 时间管理失效:无法控制上网时间,明知需要停止却“再玩5分钟”变成数小时,甚至通宵熬夜。  
- 忽视现实责任:因沉迷网络导致学业成绩下滑、工作效率降低,或忽视家庭义务(如不参与家务、拒绝社交活动)。  
- 戒断反应:若被迫断网,会出现烦躁、焦虑、空虚感等不适,甚至通过说谎(如隐瞒上网时间)、逃避监督等行为复瘾。  
 
 2. 心理依赖  
- 即时奖励驱动:大脑对游戏通关、点赞评论、直播打赏等即时反馈产生强烈依赖,形成“快感-渴求”的循环。  
- 逃避现实压力:通过网络虚拟世界回避学习压力、人际关系冲突或生活挫折,例如在游戏中寻找成就感,或在社交平台中填补孤独感。  
- 耐受性增强:随着成瘾进展,需要更长时间的上网或更刺激的内容才能获得满足感。  
 
 3. 社交与躯体功能受损  
- 人际疏离:减少与家人、朋友的现实互动,偏好线上交流,甚至对线下社交产生恐惧或排斥。  
- 躯体症状:长期久坐导致颈椎痛、视力下降、肥胖或消瘦;熬夜引发生物钟紊乱、免疫力下降等。  
- 情绪问题:离线后易出现烦躁、抑郁、自卑等情绪,部分患者甚至因过度沉迷产生罪恶感,形成“成瘾-自责-更依赖”的恶性循环。  
 
---
 
 二、网瘾的成因:环境、心理与生物因素的交织  
 
吉林中山医院精神心理科专家指出,网瘾并非单纯的“意志薄弱”,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:  
 
 1. 环境因素  
- 家庭环境:缺乏父母关爱、管教方式粗暴或过度溺爱,可能导致孩子转向网络寻求情感慰藉;部分家长自身沉迷手机,形成不良示范。  
- 社会竞争压力:学业、职场的高压环境迫使个体通过虚拟世界释放压力,例如学生因成绩焦虑沉迷游戏,上班族用短视频逃避工作倦怠。  
- 技术设计陷阱:游戏、社交平台的“无限滚动”“随机奖励”等机制刻意迎合人类大脑的奖赏回路,易引发成瘾行为。  
 
 2. 心理因素  
- 性格特质:高神经质、低自尊、孤独感强或冲动型人格更易发展为网瘾。  
- 心理需求缺失:现实中的归属感、成就感、自我认同难以满足时,虚拟世界成为替代品。例如,游戏中的“段位”和社交平台的“粉丝”成为个人价值的支撑。  
 
 3. 生物因素  
- 神经递质失衡:多巴胺、γ-氨基丁酸(GABA)等神经递质异常与成瘾行为密切相关。网络活动刺激大脑奖励中枢,导致多巴胺过度释放,强化成瘾行为。  
- 大脑结构变化:长期沉迷网络可能改变前额叶皮层(负责决策与自控)和边缘系统(负责情绪)的功能,降低自我控制能力。  
 
---
 
 三、吉林中山医院精神心理科的干预方案  
 
针对网瘾,吉林中山医院精神心理科采取“评估-治疗-康复”一体化模式,结合医学、心理与社会支持手段,帮助患者重建健康的生活方式。  
 
 1. 全面评估:明确成瘾程度与潜在问题  
- 标准化量表:采用《网络成瘾诊断量表》(IAD)、《游戏障碍筛查问卷》等工具评估成瘾严重程度。  
- 心理测评:通过抑郁自评量表(SDS)、焦虑自评量表(SAS)等筛查共病情绪问题。  
- 家庭访谈:了解成长环境、家庭互动模式及父母对网络的使用态度,制定个性化干预计划。  
 
 2. 医学与心理治疗:双管齐下  
- 认知行为疗法(CBT):  
  - 帮助患者识别触发上网冲动的情境(如无聊、压力、社交失败),建立替代行为(如运动、阅读)。  
  - 修正错误认知,例如“只有在网络上才能找到存在感”或“我这辈子完了”等绝对化思维。  
- 家庭治疗:  
  - 改善家庭沟通模式,引导父母从“指责”转向“共情”,例如通过定期家庭会议讨论网络使用规则。  
  - 重建亲子关系,鼓励父母陪伴孩子参与户外活动、兴趣培养,减少孩子对虚拟世界的依赖。  
- 团体治疗:  
  - 组织成瘾者小组,通过分享经历、互相监督,减少孤独感和羞耻感。  
  - 学习时间管理、情绪调节技巧,例如用“番茄工作法”平衡学习与娱乐。  
 
 3. 物理与药物治疗:辅助控制症状  
- 重复经颅磁刺激(rTMS):通过调节大脑特定区域的神经活动,改善冲动控制和奖赏依赖。  
- 药物治疗:针对共病焦虑、抑郁或失眠,短期使用抗抑郁药(如SSRIs)或助眠药物,需严格遵医嘱。  
 
 4. 社会功能康复:回归现实生活  
- 技能训练:通过职业规划、社交技巧培训,帮助患者重新适应学校或职场环境。  
- 兴趣替代:根据患者爱好(如运动、音乐、艺术)制定替代活动计划,逐步转移对网络的依赖。  
- 防复发计划:教会患者识别复瘾征兆(如频繁查看手机、孤立自己),建立健康的生活作息和社交支持网络。  
 
---
 
 四、结语:网瘾可防可治,需全社会共同行动  
 
网瘾的本质是现实需求的缺失与虚拟满足的失衡。吉林中山医院精神心理科呼吁,干预网瘾需从个人、家庭、学校和社会多层面入手:  
- 个人:正视成瘾问题,主动寻求专业帮助,避免因羞耻感延误治疗。  
- 家庭:营造温暖、民主的家庭氛围,避免将网络作为“电子保姆”。  
- 学校:加强媒介素养教育,减少对成绩的单一关注,提供更多元的价值实现渠道。  
- 社会:完善游戏分级制度,限制未成年人充值与时长,推广心理健康科普。  
 
网瘾并非不可战胜,关键在于早发现、早干预,并通过科学手段重建健康的生活模式。吉林中山医院精神心理科始终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专业支持,助力其从“瘾”走向“新生”。
本文章链接地址:http://www.hjdzc.com/gyh/2649.html

患者服务